所需资料顾问依据标准整理
审核材料咨询协助整理
申请条件咨询把光
周期6个月左右
IATF16949认证申请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申请
IATF16949认证顾问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IATF14949认证咨询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辅导
IATF16949认证辅导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申请依据新版标准建立体系
1目的
对生产设备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其处于良好的状态,以满足生产使用的要求。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产品/零件在生产过程中所适用的设施和生产设备、工装模具。
3职责
3.1工模部:
3.1.1负责设施和生产设备、工装的归口管理。
3.1.2负责组织对产品制造能力的需求进行预测,确定所需生产设备、工装。
3.1.3监督设备与工装的请购、安装、调试和维修。
3.2生产车间负责生产设备、工装的合理使用与日常维护。
3.3 采购部负责设备与工装的采购。
3.4各生产单位负责制定关键生产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和实施;组织设备的预见性维修。
4工作程序
4.1设备与工装采购
4.1.1由工模部会同生产、采购、质量以及使用部门人员,对本公司产品/零件制造能力的需求进行预测,需要添置设备与工装时,由生产单位报送申请,工模部核准后,报总经理批准,经总经理批准后,由采购部负责采购。
4.1.2需要自制的设备与工装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总经理批准后,由技术人员设计制图,经工模部核准,总经理批准后,由工模部联系制造。
4.1.3由工模部负责组织对新设备与工装进行验收,并在生产部和使用部门的配合下对新设备能力进行验收,填写《设备/工装验收单》。
4.1.4总务部负责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组织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4.1.5工模部负责建立设备档案,汇总各生产单位的《设备/工装一览表》,对重要设备建立《设备/工装履历卡》,记录其保养及维修情况。由生产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设备技术协议要求编制设备操作规程,在工模部和使用部门评审通过后,并按《文件控制程序》发放。
4.2设备与工装维护
4.2.1单台的设备和生产线,或对产品特性特别是特性影响重大的设备,大型、精密设备为关键设备。工模部负责协助使用单位确定关键生产设备,监督使用单位对其做出“关键设备”标识,生产部协助使用单位建立有效的、有计划的全面预防性维护体系,确保为设备预防性维护提供适当的人力、物力资源。
4.2.2生产车间负责组织按设备、工装使用与维护规定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与定期维护保养工作,并填写《设备日常点检记录》,设备维修人员负责检查、验证。
4.2.3工模部负责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保养周期,并结合生产车间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组织生产单位制订《设备/工装维护计划》,报生产厂长批准后实施。
4.2.4使用单位对关键生产设备的关键、*损坏且不易采购的设备备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备件的库存量,由工模部、采购部明确其备件供应渠道,填写于《设备易损件安全库存表》中,并按要求储备数量的备件,统计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做设备管理参考数据。
4.2.5工模部根据设备维护计划,监督生产单位对生产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设备保养包括:
a) 日常保养—— 日常保养由操作工人负责,每班进行;
b) 一级保养—— 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人为主,维修工人,设备运转三个月进行一次;
c) 二级保养—— 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人为主,操作工人参加,设备运转一年进行一次。
维护保养完工后,由维修人员负责填写《设备/工装保养记录》,由生产车间负责人对维修进行验证和确认。
1目的
全面识别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风险和机遇,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增强抗风险能力,并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在体系策划中对各过程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控制,并对运行中发生的质量事故采取预防措施。
3职责
3.1 管理层负责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对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会进行战略分析。
3.2各相关部门负责识别与评价本部门相关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并按确定的措施执行工作。
4工作程序
4.1 体系策划阶段的风险与机遇管理
在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我们应考虑组织背景及内部、外部的因素,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编制《相关方需求及期望合规措施表》。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从长远规划上制定《公司战略分析报告》。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增强有利影响, 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实现持续改进。
4.2 过程管理阶段的风险与机遇控制
公司应策划应对4.1识别出的这些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及如何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整合并实施这些措施,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都应与其对于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潜在影响相适应。《公司战略分析报告》识别的风险应分解到过程风险中,通过过程风险的应对措施进行管控。
4.2.1建立分风险管理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种多部门参与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管理小组”,总经理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管理小组”以下的职责:
A.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
B.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C.编制《过程风险与机遇识别评价及应对措施表》;
D.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在“风险管理小组”中,总经理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协调工作,组织小组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应对措施的制定,措施有效性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指派管代做组长。
4.2.2《过程风险与机遇识别评价及应对措施表》

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2、不良质量成本管理规范
3、设备设施控制程序
4、采购控制程序
5、采购控制程序
6、产品防护控制程序
7、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8、仓库管理规定
9、监测资源控制程序
10、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规范
11、内部实验室说明文件

法律风险
编制《相关方需求及期望合规措施表》,在合同评审、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交付、行政管理等过程中,对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评审,确保满足国家、本地区、目的国的法律要求。减少法律风险。
产品风险
在产品开发时,应该以生命周期的观点,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对开发者、制造者、搬运者、使用者、报废后处理者带来的风险进行考量。确保产品对相关人员及环境可能带来的危害是受控的。
质量风险
在产品开发、生产、交付的全过程中,应该对各种可能的质量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制定控制计划,降低不良质量成本。详见公司FMEA。
交付风险
为确保准时交付,针对可能产生的紧急事件,依据以往经验,制定《应急计划》,紧急事件包括:停水、停电、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生产材料短缺、自然灾害等。

1 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实施情况
2 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3 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的信息
4 顾客满意和相关方的反馈
5 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6 过程绩效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7 不合格以及纠正措施
8 监视和测量结果
9 内外部审核结果
10 外部供方的绩效
11 资源的充分性
12 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13 改进的机会
14 不良质量成本报告
15 过程有效性
16 过程效率
17 产品一致性
18 工厂、设施和设备计划,确保制造可行性
19 预见性和预防性维护计划
20 设备维护绩效
21 顾客记分卡的评审
22 现场失效
Purchasing采购 1、采购材料不符合要求,延误生产。
2、供应商交货延迟,影响我方生产计划。
3、生产中发现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临时的原材料短缺。无法按时组织生产。
4、采购不同供应商的原材料,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5、供应商供货质量一直没有提升,影响我方产品质量提升。
6、供方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导致产品一致性差。
7、原材料突然短缺,导致生产中断。
8、顾客对材料的环保要求没有传达到供方处,导致供方原材料不符合顾客的环保要求。
http://iso9001fsc.b2b168.com